料酒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料酒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当也谈耐高温蒸煮袋二

发布时间:2021-09-09 12:39:18 阅读: 来源:料酒厂家

也谈耐高温蒸煮袋(二)

2.关于蒸煮袋的名称

有些文章把代替硬罐头的这种复合包装袋称为“蒸馏袋”或“耐高温蒸馏袋”,这是非专业人士把Retort Pouch(日文是レトルト ハウチ)中的Retort这个词,太死板地翻译成“蒸馏”所致的。一般来说,仅仅Retort这个名词,通常为曲颈甑、蒸馏甑或罐的意思,是一种化工设备的名称,就像Reactor(反应器、反应釜、反应罐)一样。Retort并非蒸馏的意思。但当它与Pouch连在一起时,就有人把它译成“蒸馏袋”了。化工行业讲的“蒸馏”(Distillate、Distillation),是一个化工净化的过程,是提纯或分离一种等分格标志间的间隔应为10 mm,根据需求也可采取5 mm或20 mm.物质的化工工艺。不同的化学物质,蒸馏的温度也不同,沸点低的甲醇、丙酮、醋酸乙酯等,加热温度从50~100℃之间就够了,而高沸点的二甲苯、DOP、DBP、二甘醇、脂肪酸等,则要加热到200℃左右,甚至更高。而在食品加工中,不必提纯或分离其中的一种食品,只要加热煮熟、最高加热到145℃杀菌,使食物达到卫生、安全、可口就行。所以,不把这种从121~145℃的高温杀菌工艺称为蒸馏,也不把化工过程的蒸馏称为蒸煮。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刚看到Retort Pouch(或Retortable Pouch即可以蒸煮的袋)和Retort Food这二个词时,大家都把Retort Pouch译成蒸煮袋,把Retort Food译成蒸煮食品,觉得很贴切,于是便约定俗成,在包装业界和食品加工业界,统一了这个名称。可是,现在一些文章的作者又把它叫做“蒸馏袋”、“高温蒸馏袋”,我觉得反而有点别扭,也不符合我国相关业界的实际情况。

3.关于蒸煮袋的安全卫生指标

蒸煮袋包装的蒸煮食品,其安全卫生性能应该让人100%放实验机的稳定性心,所以在所用材料、检测项目以及检测条件和技术指标中,都有特殊的要求。我国GB《耐蒸煮复合膜、袋》这个标准中,有二项是关于安全卫生性能的,一项是卫生性也有可能影响终究检测结果能要符合GB9683的规定,另一项是残留溶剂量要小于10mg/m2。而GB《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中,除了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和重金属与普通塑料成型品卫生标准相同外,另一项甲苯二胺含量要小于0.004mg/L是特有的,这是我国的标准。

但是,美国FDA就跟我国不一样。它首先管好所有原辅材料的安全卫生可靠性,从源头上控制,然后再按用途制定具体的项目和指标,不管是20世纪80年代也好,最新的2004版本也好,FDA的规定一直没有变过。作为蒸煮袋,FDA就是控制蒸煮的蒸发残渣中能溶解在氯仿中的部分,不得大于0.0016mg/cm2,或不得大于0.016 mg/cm2。他的指标依据是蒸煮温度的高低和胶粘剂的种类这二条,例如,在121℃下蒸煮120min后,若使用Moprine胶,则小于0.0016 mg/cm2,若用PU胶,则为小于0.016 mg/cm2;在135℃下蒸煮60min后,若使用Moprine胶,则为小于0.002 mg/cm2,若用PU胶,则仍为小于0.016 mg/cm2。FDA称的蒸发残渣,是只用去离子蒸馏水为抽提液介质所得到的蒸发残渣,不像我国要用正已烷、4%乙酸和60%的乙醇这三种为抽提介质去做检测得到的蒸发残渣,它也不管残渣的具体物质是什么。因为FDA只允许脂肪族聚氨酯胶粘剂去制造耐高温蒸煮袋,所以就没有芳胺含量的规定。

但是,现在在二份出版物中都有文章介绍说,美国FDA对蒸煮袋经高温蒸煮后被抽提过来的“总蒸发残留液体中能够溶解在氯仿中的部分杂质含量不能高于0.0016 Kg/cm2作了规定”(原文如此),0.0016kg/cm2这个数据太可怕了!我看这不可能是排版印刷的错,极有可能是作者搞错了!因为如果不是作者有错,就不可能二个出版物都同时是这个数据。我们想象一下,若真的是0.0016 Kg/cm2的话,那就是1.6g/cm2,一个120mm×160mm的类似榨菜包装袋那样的小袋子,其真正接触内容物的面积大约是11×15×2=330 cm2,按0.0016kg/cm2去计算,其允许总量会达528g/只袋(也就是每袋半公斤多),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含铝箔的120mm×160mm的四层复合袋的总重量,最多也只有5g/只袋,三层的更轻,全部100%作为蒸发残渣,也不可能超过5g重,哪里有蒸发残渣比整个袋子还重100多倍达500多克的道理?既然有资料介绍到FDA的这一指标,为慎重负责起见,我提出自已的异议,请大家不要以它这个高出一百万倍的数据为准,而应以0.0016~0.016 mg/cm2为准。关于卫生性能指标,有兴趣者可翻阅2004年9月出版的《塑料薄膜的印刷与复合》第二版第244页,或仔细看一下FDA 21 CFR§177·1390的内容。

4.关于我国耐高温蒸煮胶粘剂的历史与现状

早在1981年秋,我国已经对上海的国产设备、国产胶粘剂、国产油墨、国产铝箔和国产CPP再加上进口的PET制造耐121℃·40min蒸煮的整套耐高温蒸煮袋生产技术通过了鉴定。不管怎么样,这毕竟是我国耐高温蒸煮袋技术国产化的起步,这段历史不应抹杀!现在,有文章说复合包装材料中使用的胶粘剂,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北京引进西德的技术后我国才有生产的,更有几位作者说,1995年以前,甚至200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办法生产耐高温蒸煮胶,只有到了1999年或2003年某公司仿制出来以后,才开创了耐高温蒸煮胶的国产化历史。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我想,在1980~1981年上海用自己生产的耐121℃高温胶去做蒸煮袋并通过国家技术鉴定时,这些文章的作者恐怕还未涉足软包装行业,所以才会对当时的国情一无所知,也恐怕文章的作者没有检索过耐高温蒸煮胶的文献资料,或者检索不全,所以,当他在20世纪末或近一二年仿制出这种产品后,便大胆断言他的这个产品是前无古人的产品!其实,不仅在1981年就有国产的蒸煮胶,在1986年,上海的有关科技人员还在1981年的芳香族耐121℃高温蒸煮胶原有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耐121℃高温蒸煮的脂肪族聚氨酯胶粘剂,并在1987年秋通过了省市级的技术鉴定,随后又申请了发明专利,在1992年左右,又针对测温仪器量大、任务重、基层技术机构能力不足等问题将原来耐121℃·40min的蒸煮胶,发展成可耐124~128℃长时间(60或120min)蒸煮的新胶种,大量生产后供全国多家包材厂使用,90年代中期还被当时蒸煮袋产量最大的连云港华东铝塑制品工业公司负责技术的刘健副总,戏称为“中国的AD502胶”。自90年代初起,北化院、浙江新东方、中山食品添加剂厂、浙江黄岩树脂化工厂、张浦彩印厂和重庆龙翔化工等多个国内企业,都在生产耐高温蒸煮胶,供给各地使用,怎么能闭着眼睛瞎说中国在“1995年以前甚至2003年以前没有办法生产耐高温蒸煮胶”呢?文章作者的这种说法,把全国多少技术人员的劳动成果一笔勾销了,也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否定了,恐怕太不应该。诚实的人肯定要承认历史,自谦的人肯定要尊重事实。如果割断历史、否认历史、否认前人的工作,甚至夜郎自大、目空一切,那我们就不得不要对其产生疑义。

现在,也并非该文所说的那样,只有他才有耐高温蒸煮胶。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安徽、重庆、北京等地都有多家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各种性能的蒸煮胶,其中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也有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这是现实,也是我国包装业界的自豪。□(待续)

福州订做西服
福州订做西服
福州定制西服
福州定制西服